“中国白茶第一村”因何巨变?种茶+卖茶,还有“茶+N”产业融合
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“中国白茶第一村”因何巨变?种茶+卖茶,还有“茶+N”产业融合

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,寄托着广大农民对美好家园、美好生活的期盼。金秋时节,总台央视记者走进乡村看广袤田野,收获的景象,感受振兴之路,铿锵步履。

浙江安吉黄杜村,这里被誉为“中国白茶第一村”。从20世纪80年代人均年收入不到400元的贫困村,到现如今村民年均收入超过7万元,黄杜村的巨变源于种茶、卖茶,更源于“茶+N”的产业融合。

总台央视记者何莉:现在正是安吉白茶起苗地季节,很多村民都在忙碌着。由于现在起的这些茶苗,要运往各地进行种植,因此起苗是个技术活,茶苗如果低于15厘米的就不能起,叶片掉落的也不能起。

像这样的工作一上午,一个村民大概能起一万五千株茶苗,虽然是个体力活,但是大家都干劲十足,因为这些茶苗很多是要捐赠给5个县37个村的村民,因茶致富的黄杜村要让这一片叶子带动更多的人致富。


茶苗赠八方共同致富奔小康

黄杜村党支部书记盛阿伟:2018年到现在,我们捐赠茶苗的地方是三省五县,总的捐赠量已经达到了3500万株,不仅仅捐茶苗,还要捐技术,还要帮他们销茶叶,带动了8000多人增收脱贫,共同富裕起来了。

黄杜村曾经十分贫困,人均耕地不足7分,村民们种竹子种辣椒,但产值非常低,直到这片叶子的出现,彻底改变了这方土地。


这棵生长在崖林之间的千年老茶树,被称为白茶祖,所有安吉白茶都是从这棵树中培育出来的。当年科研人员发现这棵树后,剪下枝条,把这些枝条种在黄杜村。

从党员带头种茶,到2003年全村展开规模种植,这片小小的叶子,让人均年收入不到400元的黄杜村变成了如今家家有茶场,年年有增收的致富村。

取之有度,用之有节生态种植里的智慧

行走在茶园里,这里并不是整齐划一的茶树,而是高低错落,有毛竹林、板栗树、杨梅树。这些树不仅是黄杜村发展历史的见证,更有着非常重要的生态意义。


黄杜村党支部书记盛阿伟:我们这个茶树是一个灌木,不是很高的。如果全部大面积种植茶树以后,鸟类在上面就停不下来,很多鸟是会吃害虫的。套种了很多树木以后,鸟就能在这里安家了,把一些害虫可以吃掉。


在山顶覆盖原始植被,山腰种乔木,山脚留一些植被。这就是黄杜村“头戴帽,脚穿鞋,身上系腰带”的种植方法。这样不但丰富了树种的多样性,同时也很好地控制了水土流失。

取之有度,用之有竭,这是人与自然间的默契,也是古老智慧的传承。如今黄土村村民想的不是数量而是品质,如何让茶产业、茶文化在这里延伸开花。

重返田间地头茶二代的倔强与浪漫

对于种植白茶的茶农来说,秋天是农闲的时间,可是,对于从南京返乡创业的贾伟来说,一刻也不能闲着。


从绿茶起步,到试水红茶、花茶,尝试奶茶,黄杜村的白茶在这个年轻人的眼里有许多可能性。贾伟开拓了十几种安吉白茶的衍生产品,让茶香从春天曼延到了秋天。


黄杜村村民贾伟:窨花是把茶叶和鲜花混合在一起,鲜花的香味就会被茶叶吸附。上武夷,飞云南,到安徽、广西,到处去拜师学艺。这个学习的过程也有很多故事,现在回想也都是“事故”了。一开始是经常做坏,一锅都很多钱,但是也是想要拓展我们安吉白茶的产品线路,觉得自己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做起来,然后就一直坚持下来。现在的话整个效果还是蛮好的,我们现在基本上有十几个品种,每年的销量也比我父辈那时候要增长了有几十倍。

像贾伟这样的年轻人,他们生于农村、长于农村,对于脚下的土地有着和父辈同样的热爱;他们,活于“线上”、立于“新潮”,带着新思路、新技术、新业态重返田间地头。贾伟的红茶销量每年翻番,为了丰富当地的茶种类,镇政府设立了红茶研修班,贾伟是老师,四乡八里的村民都赶着过来过来学习。


记者:你教会了这么多学生,你觉得对你的红茶会有影响吗?

黄杜村村民贾伟:那肯定是有影响,但是好的影响。因为原来是我一个人在卖,现在大家一起来推广,这个市场就变得越来越大了。我的理想就是带着小伙伴,把我们安吉的茶卖到全世界,让全世界人民来喝我们的茶。像我父亲他们只是把茶当农产品卖给大家,我们更希望我们的茶不仅是解渴,它还给大家带去一种精神上的享受,让人家喝到我们这一杯茶的时候,感觉置身茶园,感受这种茶生活。


茶饮,坐在万亩茶园前,与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谈天说地,这是黄杜村一种新的生活态度。这片白茶核心产区的观景平台下,原本闲置的储物空间被年轻人改造成茶饮空间,纯茶、奶茶、奶盖,基于白茶又不止于白茶,这里一天中最多接待游客3000多人。

村里来了新村民数字游民激发乡村新活力


一杯杯创意茶饮让传统茶叶赋上了现代色彩。在这个小村庄里,每天都有新鲜事,从去年开始,一拨又一拨的年轻人扎堆进村。走进这扇大门,办公区、住宿区、厨房、篮球场,所有设施一应俱全,住在这里的,是黄杜村的新村民,也被称为数字游民,简单地说,就是只要有电脑,有网络,就能够工作,他们当中有设计师、程序员、撰稿人,媒体人。


彭升是这段AI视频的制作人,在法国留学、在上海工作,一年前来到这里,很开心在数字游民公社遇到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,在AI生成视频上搞了很多创新的东西。彭升说,乡村里的社区有包容、自由的青年文化,任何想法,一招呼,几乎都有人响应,完善的生活设施也让新农村有了更多的吸引力。


数字游民彭升:我的工位上面能够看到外面的茶田,我干的事情因为是远程工作,然后也是可以照样赚钱的,所以这样生活就很好,如果说我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面工作的话。为什么一定要一直留在城市里面对吗?

数字游民公社主理人梭梭:我们特别想要做一件事情,是让年轻人开始关注到乡村,然后能够感知到乡村,真正生活到乡村,而不是说我们每天都在电视上看,所以我们可能更在意的一个点,就是现在的年轻人跟乡村怎样产生更大的关系。


工作之余,这群年轻人用自己的所长来“改造乡村”。安吉白茶开采节活动策划、“白茶原”小报编辑等等。

一年多的时间,先后有1000多位年轻人到黄杜村居住、工作、生活。他们告诉记者,这里不仅有留得住的山水,还有守得住的家园、值得过的人生。

来源:央视新闻客户端,信息贵在分享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